Page 1 of 1

案例分析:现实中的“匿名操控”实例 案例一:某地疫情防控中的匿名轨迹定位

Posted: Thu May 29, 2025 11:01 am
by Jahangir307
在某次大规模疫情防控中,相关部门启用了“匿名轨迹定位系统”以控制病毒传播:

用户无需实名注册,只要打开蓝牙与定位即可;

所谓“匿名”轨迹仅用于接触者判断与风险等级标注;

但——多名用户反馈被“红码”限制出行,却无法申诉、也无法知道为何被赋码。

问题在于:

“匿名”只是对公众而言,系统依然能将行为与设备绑定;

风险等级标签无法公开审计;

行政权力与数据算法合流,构成事实上的“行为审判系统”。

这揭示出:“匿名系统”并不必然意味着自由,反而可能因 線上商店 为缺乏透明与对等机制,加速技术极权的合法化。

案例二:电商平台的“匿名人群画像”
某大型电商平台宣称其用户画像完全基于“非实名数据”,包括:

浏览轨迹、搜索习惯、加购记录、跳出时间等;

使用“匿名用户分群模型”将用户划分为A1-A10十种“消费潜力等级”;

高等级用户获得更多折扣、广告推荐、优先物流资源;

低等级用户则长期只能看到滞销品、无品牌商、价格陷阱。

表面是“个性化推荐”,实质却是:

算法歧视无所不在:你的一次犹豫点击就可能被标为“低转化”,从此算法放弃你;

隐性剥夺机会:你的匿名轨迹决定了你能不能“被看到”;

即便平台不知你的真实姓名,它也能精准决定:你值多少钱、你能被谁看见、你是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