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什么好处吗?女性杂志似乎几乎每个月都会问这个问题,并给出如何调和男女性偏好的建议。在下面的摘录中,罗伊·F·鲍迈斯特揭示了“男性性欲的现实”。
几年前,我经历了一次相当有趣的经历,这让我意识到了如何认识男性性欲的真实性。当时我写了一篇论文,探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性行为的相对影响,结果发现,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女性的影响始终大于男性。在任何科学领域,观察到显著的差异都会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考虑几种可能的解释,其中一种是女性的性欲比男性要温和。女性可能更愿意根据当地的规范、环境和不同情况调整自己的性行为,因为她们不像男性那样受到强烈的冲动和渴望的驱使。
当我在论文中提出这一可能理论时,评论者的反应相当负面。他们认为男性性欲比女性更强这一观点可能是一种过时、错误且可能令人反感的刻板印象。我被禁止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发表这样的言论,他们怀疑找不到证据。当我查阅有关性的主要教科书时,没有一本说女性的性欲普遍比男性更温和。有些教科书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本由珍妮特·海德和理查德·德拉马特编写的书公开推测女性的性欲实际上比男性更强,这与我的想法相反。
我和两位同事决定看看从我们能找到的所有已发表的研究中能收集到什么信息。这意味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艰难地查阅数百篇报道性行为科学研究的科学期刊文章。一位同事凯瑟琳·卡塔尼斯(Kathleen Catanese,现为中西部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最初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坚信性欲没有差异。另一位同事凯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现为市场营销学教授)则犹豫不决。我的直觉是男性的性欲更强。因此,一开始,我们持有各种观点,但我们都决定只遵循数据,并在证据出现时修改我们的观点。
这项任务非常艰巨,至少我担心这一点太明显了,以至于没有人愿意发表我们的研究。一位同事听说我们正在审查文献,看看男人是否比女人更想要性,她尖刻地评论道:“当然。每个有过性生活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好吧,显然每个人都知道,除了性研究专家和教科书作者。
性欲没有单一、明确的衡量标准。所以我们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想象两个女人(或者两个男人),其中一个人的性欲确实比另一个强。你认为他们两人在偏好和行为上会有什么不同?例如,性欲较强的人可能会更频繁地想到性;有更多的幻想、欲望和实际的性行为;有更多的性伴侣;更频繁地自慰;并且比另一个人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性行为。相反的情况则相当难以置信。也就是说,很难想象性欲较弱的女人会比性欲较强的女人有更频繁的性幻想。
因此,我们寻找对男性和女性此类行为进行比较的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阅读和整理结果,答案显而易见。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男性的性欲比女性强烈得多。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女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性欲,有些男性则没有,但平均而言,男性的性欲更强。我们能想到的每一个指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男性比女性更经常地想到性。男性有更多的性幻想,这些幻想包括更多不同的行为和更多不同的伴侣。
男性比女性手淫得更多——多得多。性纯粹的衡量标准之一,因为它不受外部因素(如寻找伴侣的需要、怀孕或患病的风险)的太多限制。有些人说女性对手淫感到内疚,但数据并不这样认为,至少现在不是这样。事实上,主要是(少数)不手淫的男性将手淫与内疚联系在一起。不手淫的女性通常说她们只是感觉不到任何手淫的倾向。她们不需要内疚来抵制这种冲动,因为她们没有抵制——因为她们没有冲动。
还有更多。男人为性承担更多风险,付出更多代价。(记住克林顿总统!)男人比女人更 德国电报数据库 想做爱,无论是年轻夫妇还是与同一个人结婚四十年的人。男人也比女人想要更多不同的伴侣,而且男人比女人喜欢更多样的性行为。
男人经常主动做爱,很少拒绝。女人主动做爱的次数要少得多,拒绝的次数也多得多。只要有机会做爱,男人就会欣然接受,而女人则会拒绝。一项经典研究让学生助理到校园里随机接近相当有魅力的人(异性),并说:“我在校园里注意到你了,我觉得你很有魅力。你今晚想和我上床吗?”超过四分之三的男人说愿意。没有一个女人愿意。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忍受没有性生活。处于恋爱关系之间的成年女性很容易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去想性生活,甚至不介意没有性生活。男人没有性生活就会发疯(至少有些人会这样)。失去女友的男人通常会在第二天或两天内开始手淫。
即使男女双方都发自内心地发誓要保持贞洁,男人也会比女人更难遵守。天主教牧师的性行为比修女多得多,尽管他们都承诺完全禁欲,并以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信仰和价值观为背景,用神圣的承诺来支持这一承诺。
简而言之,几乎每一项研究和每一项测量都符合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性爱的模式。这是官方说法: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性爱。
罗伊·F·鲍迈斯特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埃普斯杰出心理学教授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生项目负责人。科学信息研究所将他列为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少数心理学家之一。他与约翰·贝尔和詹姆斯·考夫曼共同编辑了《我们自由吗?心理学与自由意志》,著有《文化动物:人性、意义和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