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0 月 15 日。汉堡朗根霍恩又是一个寒冷、灰暗的下午。这是我最后一次研究访问赫尔穆特·施密特的私人档案馆,该档案馆位于他家旁边,是该市北部郊区的一座简陋平房。我去那里是为了在将我的书送去印刷之前查阅一些最后的参考资料。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乘出租车去机场之前,我有机会向这位现在身体不适、足不出户的前总理打招呼。这场会面变成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会面——与两年前我第一次去汉堡时我们唯一的另一次私人会面截然不同。
查阅大西洋两岸的政府档案——波恩、柏林、科布伦茨、巴黎、伦敦、华盛顿、亚特兰大等等。从这些丰富的官方电报、会议记录和政策备忘录中,我对施密特作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参与者有了深刻的 印象——他与基辛格、吉斯卡尔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相处融洽,在“新冷战”的最低谷,他自诩为东西方之间的“双重翻译”。我发现,他远不止许多传记中提到的那个人——一位德国政治家,被党派问题所困扰,永远生活在他魅力非凡的前任阿登纳和勃兰特的阴影之下。因此,对我来说,他是“全球总理”。
2013 年 10 月,我第一次见到施密特,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国际政治家施 Coinbase 数据 密特的印象。那次会面非常正式,在德国周报《时代周报》总部的私人办公室里,从那里可以看到城市对面的易北河。他坐在一张巨大的现代办公桌的另一边——穿着一丝不苟的粉色衬衫和两件套西装,胸前的口袋里仔细地叠着一条手帕,周围是天花板高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他写的书。施密特在自己和来访者之间设置的烟雾弹使气氛更加紧张:他在两个小时内至少抽了二十支臭名昭著的薄荷香烟。
1982 年 11 月,柏林市长理查德·冯·魏茨泽克、总统里根和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柏林墙查理检查站合影。公共领域由罗纳德·里根图书馆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提供。
图片来源:里根总统与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和柏林市长理查德·冯·魏茨克一起站在柏林墙的“查理检查站”。1982 年 6 月 11 日,罗纳德·里根图书馆提供。通过Wikimedia Commons进入公共领域。
这显然是场政治闹剧。赫尔穆特·施密特是位老政治家,虽然已经 94 岁了,但依然是一位老练的政客。毫无疑问,你面对的是一位至高无上的政治动物,他对自己的力量和地位心知肚明。谈话就像一场峰会一样展开——在峰会上,他手握大牌,可以发号施令。这个下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我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但他回避了我提出的大多数政治敏感问题。他的主要目的似乎是确认他自 1982 年卸任以来通过回忆录和新闻评论为自己塑造的形象。
那是在我真正开始通过他的个人文件了解赫尔穆特·施密特之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多次访问他的私人档案馆,这些档案馆位于他花园里的一栋现代玻璃建筑里。我仔细阅读了数千页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信件、演讲稿、报纸评论和书籍草稿——其中许多是他亲笔潦草写下的纸页,或者是用他著名的绿色钢笔做成的注释的打字稿。我逐渐深入到其他研究施密特的作者似乎错过的知识腹地。